close
兩年前的今天我參加了一場講座『堅持,所以我不差』,那時候寫下獎座給我的感觸:
/
在這個一切講求快速且功利的時代,很多時候我們只會想著做著個是否能幹嘛?做著個對以後有沒有幫助?什麼是最好的選擇,可通往一個勢利地位。
就好比當時讀了台灣文學系以後,最常被問到是這個以後能幹嗎?好像做什麼事都要能幹嘛?有沒有用?價值是什麼?
即便現在我出了社會工作,也常被說,你學非所用,但我心中總是這樣想的:你不是我,你又怎麼能知道沒有用呢?
/
而到底有不有用是有多麼重要呢? 不能單獨覺得有趣嗎?
這也是我們從小被教育的觀念,要有個標準的答案,標準的既定路線,小時候為了分數而斤斤計較,大了點開始為了擠進名校,將青春埋沒於標準答案上,長大後要有功成名就,否則你的生命就像似世界末日一樣的無用。
/
為什麼,不會有人告訴我們,請思考「你是誰?」「你想前往去哪?」
/
大一時,遇見一位老師詢問我們「你是誰」,這問題在當時也沒有多大的震撼,大四以後,漸漸開始了解這題,是一件很重要的問題,是一個不斷找尋自己的過程,隨著年紀、經歷會開始摸索、調整。可能為了符合體制內的乖寶寶形象而假裝、配合,被同化了。等到有了自由做自己,反而卻忘了原來我有自由,忘了如何使用自由,而綁架了自己,開始將所有心力灌注在負面的情緒之中,是家人、朋友、現實使得我不自由,但往往最為阻力的是自己為難了自己。所以想知道自己是誰?想知道能做什麼?我想是直接去做,然後堅持去做,並記得回頭整理這過程,拼湊起「自己是誰」。

===========
兩年後,看到動態上的回顧,想到今天我在工作崗位上依舊被詢問了,
「讀什麼科系?」
「文學」
「哦~」
/
雖然對方沒有直接開口問怎麼會來做工程,但表情出賣了他的疑問。
我不再像當時候的自己那麼尖銳,也漸漸可以理解這社會的確還是很在乎學以致用,這社會的確還是很在乎所謂的權力名聲地位。這些都可以彰顯一些很明確的指標,最吸引人的眼球。
/
此時能用另一種角度看待解釋這背後的暗示,因為還不夠強大,所以要努力變強大。更確切來說,是自己還沒有足夠的專業,可以使人放心。
/
至於「我是誰?」「我想前往去哪?」或者說「學到底要不要致用?」這些都是個人的議題,他人的疑惑,他人的評判,只存在對方為我的註解,而我依然可以持續在心中不斷的追問。
/
因為唯有如此,才能拼湊起「自己是誰」,也才能為自己下註解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魚仔 的頭像
    魚仔

    魚仔

    魚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